刚拿了1.47亿元融资,他说:短视频行业有泡沫,肯定有 | 新商业100人
「新商业100人」是36氪品牌全面向新商业升级而制作的一个栏目。
中国的商业新革命,发端于1980年,但在过去的10年,信息革命取得的成果是最为惊人的。放眼,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此刻,信息与数据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没有任何公司将免于这场巨变。
36氪将持续关注那些推动中国商业创新的人,并乐于传播他们的思考和经验。在此基础上,36氪也想找到同样关注商业创新的你。
在每次「新商业100人」推文后,我们都会选出 5 名对该行业有关注、有思考、有洞见的读者。最终,我们将组建出一个 500 人的读者群,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各行业的商业信息、结识到各行业的精英人才。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期待你的加入。
文 | 九连环
看起来,尹兴良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
2016年,当网络大电影风口热到发烫时,新片场作为新媒体影视内容出品发行公司,发行了107部网络大电影,总点击量达15亿,其中不乏爆款。2017年,当短视频成为阿里、今日头条等大平台和风投口中的关键词时,新片场旗下的魔力TV已经管理有上百个短视频内容品牌,从美食类涵盖到剧情类再到电商类。秒拍每月发布的短视频榜单上,新片场旗下的品牌是常客。
外界对新片场的关注度在这两年集中爆发,尹兴良俨然成了次次都算准先机的明星创业者。事实上,这家公司创立已经有5年。2012年,尹兴良成立新片场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主要定位还是影视创作人社区,当时他有个更响亮的头衔,国内最大的短片分享平台V电影的创始人。那时微电影正火,创作人拍好片子,多半会在V电影上分享,好跟业内人交流切磋。
现如今再没几个人提起微电影,V电影成了社区BU的旗下业务,网大、网剧、短视频成了各大平台追捧的内容。但无论是怎么个叫法,本质上都是创意与技术。当初做微电影、广告短片的创作者,随着载体的变化,成了今天网大、网剧、短视频的主力军,但他们已经习惯留在新片场构建的创作人社区上。
内容创业成了热土,创作人转了风向,一直被一批创作人当成聚集地的新片场也发展出影业和短视频MCN两大新业务。这家公司的营收拐点随之到来。在接受阿里巴巴、红杉资本等机构的多轮投资之后,2015年,新片场登陆新三板。今年8月8日,新片场完成 1.47 亿人民币的定向增发,由上市公司完美世界旗下基金领投,其他新引入的投资者包括孚惠资本、永桐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并由泰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尹兴良每步都踩在点上的前提是,他在这个行业撑得足够久,而且终于等来了内容变得越来越值钱的那个拐点。
我们跟尹兴良聊了聊内容的定价,这个行业的快与慢,以及2017年到底是不是短视频的泡沫破碎之年,这位生于1988年的创业者展现出他一如既往的坦率和个性。
以下是访谈部分(经过36氪编辑整理):
不是孵化器,是品牌管理公司
36氪:1.47亿元对内容行业来说应该算是笔不小的融资吧?
尹兴良:看跟谁比。跟内容创作方面比应该很大,跟其他行业像ofo,O2O比那可能就是小到渣。内容行业是慢生意,不会像其它互联网行业那么有爆发性,恨不能成立半年估值十几亿美金。
36氪:但是过去一年,短视频整体行业的估值也应该上了两个台阶。
尹兴良:那倒没有,全行业中早期的估值是会虚一点,随便一个公司跳出来估值就三五千万,一个亿的,这个太容易了,随便扔了1000万,然后占了10%。你让它赚一亿试试?两码事。但是越往后面,大家越需要看你未来的盈利能力,可能就不会那么拍脑袋了。所以说越往后,融资的复杂度比例越高。
36氪:有了钱之后,是要扩大你们的短视频,还是投入到网大?网大今年不是特别景气,开机量骤减,所以你们是不是更多侧重在PGC短视频这块?
尹兴良:这轮融资的主要目就是投入到生产,建设我们的中后台,建设我们的创作社区和内容生产逻辑,这些都是需要投钱的地方。像我们的项目,单独做就可以了,比如一个项目明显可以赚钱的,可能想投的人挤破头呢。
今年就三大块业务,基于创作人社区,我们有短视频和影业。影业和短视频在我们公司内部的配比基本上是1:1,不管是从人员还是收入规模上,都是1:1。
其实我们正儿八经开始做短视频,也就是2016年年中,从无到有,迅速把这个团队组建起来了。
36氪:当初想要投入这块,是因为短视频风潮已经起来了?
尹兴良:那时还没有。做创作人社区的好处在于我们可能会对行业的动态比较了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很早就看到社区里很多创业者都在做短视频的一些内容,当时“短视频”这个词还没有特别热。我们的理念是去定义互联网上的影视内容,和这些创作人一起,帮助他们生产出更好的内容来,这是整个公司现在在走的一条主线。我们看到很多人投入到短视频中,于是就成立了短视频相关的业务部门,去跟他们一起来开发短视频的内容平台。
应该从去年年中我们和微博发布战略合作之后,一直到去年下半年,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说短视频。我老说看什么东西在风口就看36氪在写什么,你们好像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周都要有短视频标题的文章。
36氪:如果是2016年,你们签那些优秀创作人是不是相对好签一点?抢的人没那么多,今年的话,相信自带粉丝或者说已经是小IP的内容会越来越难签。
尹兴良:签约在新片场整个体系内不占很大比重,我们整个的业务重点也不在签约上,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管理的。这些内容品牌都是我们自己从零开始或者重度参与孵化、参与创作的。你可以理解是要么纯是我们自制的品牌,要么全是我们共建的品牌。如果它已经特别火了,我也不觉得我们能给予这些头部玩家太多帮助。
新片场有自己的一套运营体系,这个所谓中后台体系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内容很快起来。比如说《小情书》,从零到现在,200多万粉丝,可能就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理娱打挺疼》半年多,从0到200多万粉丝,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和威力所在。随着中后台体系建立完成,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我们推好的内容品牌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36氪:共建的概念是对方有一个idea,然后你们去提供各种底层设施,包括器材或者拍摄的人,或者是运营、推广这块,是吗?
尹兴良:我们分这么几大块:一大块是内容创作上的,包括内容品牌应该怎么去建立,逻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一方面是所谓的内容运营模块,要保持怎样的更新频率,维持一个怎样的品牌调性、粉丝互动方式、推广方式,面向哪些平台去产生、运营;再有一个层面是所谓的商业化体系,怎么去商业化,怎么去引进客户,怎么跟客户合作,以及怎么去探索其它商业化的可能。这三大块是最核心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品牌、人事、行政、法务等基础支撑模块。
36氪:所以你们其实有点像短视频的内容孵化器?
尹兴良:我们不这么定义自己,我们更像是品牌管理公司。比如说希尔顿或者丽兹卡尔顿,这些都是酒店品牌管理公司,资产是业主的,然后品牌管理是由一线品牌管理公司来操作。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孵化器?我们理解的孵化器可能更多还是把它孵出去,这个东西从0到1孵出去之后,你可能对它帮助也不大,无法对它提供持续稳定的价值。但是我们更像是一个partner,维持partnership,在这个内容从零涨到一、从一涨到十的这个过程中,新片场都是在一个合伙的状态下,一边是品牌管理,包括我刚才说的运营、商业化,一边是内容创作本身,然后一步一步往前走。
周期、门槛与收入
36氪:在你们的整个短视频矩阵里,还是美食最受欢迎吗?
尹兴良:现在应该也不算。我们内部项目评级,S级项目是《小情书》、《造物集》、《理娱打挺疼》、《魔力美食》、《@董新尧》,这几个都是比较火的。
36氪:很多人对短视频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美食节目上面,被早期的《日日煮》或《一人食》占据了认知,但现在的话,这个领域是不是已经有非常多的分支了?
尹兴良:对,就像我说的内容都是有周期的。像《小情书》就有点像那种青春爱情片的小桥段,真的能模仿得很好的不多,制作难度门槛就更高一些。
36氪:之前快手首席内容官曾光明说过,短视频当中其实是可以出现那种类似于连续剧的形态,在您看来,这种形态在短时间或中期内会成为一个主流吗?
尹兴良:主流倒不见得,因为用户的就是观看场景不太一样,用户看短视频可能还是随便看看,目的性可能没那么强,但是连续化也不是不可能,也是一个趋势,就我们现在《小情书》就在做连续剧情的东西,还是跟着市场,跟着大众的口味在做。
36氪:现在短视频肯定不是靠平台补贴来支撑它的成本,对吗?新片场旗下的短视频收入主要来源于哪里?
尹兴良:靠广告、电商、游戏衍生。一些有流量的短视频内容会做一些游戏联运。短视频其实手里握着很多流量,不管是在微博上也好,在微信上也好。我们可以去开发跟我们内容深度定制的游戏,然后把流量导过去。导过去的方式可能有内容、微博链接、微信链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是本质逻辑就是把流量导过去。
36氪:所以说要看内容生产的商业潜力,还是得看它整个流程跟生产线搭建得怎么样是吗?
尹兴良:是,而且很简单,从财务数据就能看出来,我们2015年到2016年有接近1000%的营收增长,你就能明显看出一家公司过了拐点之后,收入增幅的速度就上去了,但有的公司就……
36氪:秒拍负责人刘新征之前说过,好多做短视频的人其实没有那么风光,很多人退出了。所以在你身边,或者你所知道的,应该也有前一两年兴致勃勃地做短视频,然后碰壁乃至关门的吧?
尹兴良:还挺多的,这玩意儿门槛低,说白了,你拉两三个人做片子,就是做短视频的,看能不能融到钱,融不到钱就关门了。好比自行车一火,各种自行车就出来了,自行车的门槛还高,因为你还得做出个自行车来。做视频门槛低太多了,连个app都不用做,拿个手机自己录一段就是短视频创业了。
36氪:短视频如果像你说的,其实是有点像被吹起来的风口,业界等到冷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你觉得大家,包括投资者,冷静下来,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可能还需要多久?
尹兴良;至少得有一年吧,得让融到钱的那帮人把钱花完。网大2015年底到2016年上半年是最疯狂的时候,平台恨不能一天几十个片子上线。那一波投钱的拍完之后,大概2016年下半年都知道自己赔钱了,该赔的都赔完了。
都说网大赔钱,那是你拍的网大不挣钱,不代表老老实实做事情的人拍的网大不挣钱。我们网大的合作方可能拍15个片子,一部都不赔。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市场上就冷静很多,没有那么多浮躁的,今天一个网大的会,明天一个网大的会,天天有网大导演找投资。大潮过去,沉淀下来扎扎实实做内容的这几家公司,是不是规模就慢慢往上走,反而越来越好了?
内容究竟该如何定价?
36氪:去年的另一个创业关键词是直播,你们既然有这么多本身质量还不错的内容,有尝试过在拍某些节目的时候直播吗?
尹兴良:我们所有的节目都是直播化的。首先,我们定义的直播和那个真正火的秀场式的直播是两码事,就我们体系目前来讲,还没有那类直播的创作人。
我们现在所有的直播,都是在这些固定节目中直播,比如《魔力美食》有一个《小白厨房》,每周要做一期直播。目前来讲,在我们的体系里,不靠直播公会打赏赚钱,直播只是我们的内容品牌跟观众互动的一个方式而已。
36氪:新片场是什么时候开始采用直播这种方式?
尹兴良:这个就很早了,去年年中我们刚开始做短视频的时候我们就会定期做直播。举个例子,前两天我们一个内容品牌就做了一个直播挑战,挑战一小时做一百支口红,就架着机器开始直播,然后挑战自己,类似这样的,其实就是一个粉丝运营活动的方式,但它并不是这个节目的主要形态,或者说这个内容IP赚钱的一个主要形态,并不是。
36氪:吴晓波曾经说过今年会是短视频泡沫破碎之年。业内是不是会有类似的观点,觉得短视频的变现可能撑不起它现在这么高的溢价或者这么高的估值?你作为风口浪尖上的从业者应该未必同意这种观点吧?
尹兴良:我反而挺同意的。是这样,核心点还是在于你这个公司背后的内核是什么?如果你这个公司背后就是一个短视频内容的话,现在市面上短视频公司随便做一个内容,刷一点数据,放一点假粉丝量,恨不得就估值大几千万,几个亿,我觉得这肯定是不靠谱的。所以说要看说的是哪一类公司,如果这一类公司的话确实是对的。
我们也投短视频内容团队,我们衡量短视频内容团队靠不靠谱、我们会不会投,就看一个指标,你甭跟我说播放量有多大,我就看你赚不赚钱。赚钱的就是好公司,不赚钱就是不好的公司,就这么简单。你也别跟我说你没开始商业化,好的内容一定是不愁商业化的,二八效应非常明显,20%甚至10%的人可能就把90%的钱赚走了,真正好的内容肯定是很赚钱的。但是你说这些公司动辄几个亿的估值,这就有点扯了。
就新片场本身而言,我们确实有不少钱,估值也很高,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家短视频内容公司。我们最核心的是我们的创作人社群,基于创作社群,我们去衍生出一条一条内容业务线,每条内容业务线都有自己的逻辑。比如说短视频这条业务线,如果单把它拆出去的话,短视频业务线就很赚钱,性价比非常高;单看影业,影业也非常赚钱,性价比也很高。那我们可能整个成本中心是我刚才说那个社区的中后台,这个东西是我们的发动机。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是要建立起一套优秀内容的一套产生机制。所有的内容公司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你想想三年前、五年前那些所谓PGC公司,现在你还能不能听到它们的声音了?
早年的那些内容品牌后来观众都不看了,我读书的时候还追《越狱》、《生活大爆炸》,现在都不追了,因为内容都有周期性。如果公司就做一个内容,生命周期可能就这么长,在生命周期内变现,开发价值就这么大,这样的公司估值几个亿,确实是有点扯,我个人就不会投这家公司。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建立起了一套优质内容的产生机制,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拉长每一个内容的生命周期,并在生命周期内很好地做商业化,不断地去迭代出好的内容品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的公司就是有价值的,未来可能会长得非常大,像迪士尼,像环球,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它们用它们的方式建立了一套所谓的优质内容产生机制,最后这几大厂相当于垄断了整个行业。
36氪:说到内容矩阵,短视频业内想要做大的,多半采用了类似形式,比如说播放量超越了papi酱的办公室小野,也是依附于一个MCN之上的。类似这种公司的路径跟你们一样吗?
尹兴良:他们可能围绕着短视频在做,我觉得现在这些还是在做号的思路,跟当年的鼓山、楼氏这些大号联盟类似。我们跟它们不是一个维度的,没有谁对谁错,他们做号也可以很赚钱,就像鼓山、楼氏也赚了很多钱,他们只不过是利用短视频这个介质,去做所谓的自媒体号,然后做这个联盟。
我们focus在另外一个维度——互联网影视上,无论是影视内容,短视频也好,网络电影网络剧也好,包括我们做运营也好,网络综艺也好,全focus在网络的影视内容上。在短视频这件事情上,我们跟这些人可能有一个交集。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其实还是家影视公司,只不过在短视频这件事情上我们恰好交叉了。
36氪:你们本质上是影视公司的话,是不是也有在筹备院线片?
尹兴良:是,最眼前要上的就是《中邪》和《闺蜜2》。《中邪》还挺抢手的,几个投资方,腾讯影业,我们,还有新浪微博,快手,毒舌电影。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我们是通过短视频矩阵、流量的资源。
36氪:你们完成这轮融资后,院线这块准备怎么做,会投入很多在院线片上面吗?
尹兴良:那倒不会,因为我们其实有一些体外的基金,所谓的项目基金等等,没太必要拿自己的钱去做很多这种项目。项目投资的钱,大家都能把账算出来,账期多长时间,大概百分之多少的收益,只要能把帐算明白之后,就可以撬动外面的钱去做东西,股权融资的钱一定是成本最高的钱。
◆
我们为新商业100人栏目的读者
准备了一个有门槛的交流群
这里每个人都是各个行业的深度学习者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也可以进一步勾搭合作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认真填写入群表单
等待氪君拉你入群哦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